诗经文化展示 郭梅 摄
本次巡游分为风颂雅三个篇章,即风篇章(民俗类)、颂篇章(形象类)、雅篇章(表演类)。
风即国风,集中展示房县诗经文化、黄酒文化、野人文化、火龙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表演形式以舞龙、船灯、威风锣鼓、秧歌为主,全方位、多角度展现房县深厚的人文积淀和悠久的民俗文化。
舞龙表演 余国金 摄颂篇以彩车巡游和方队展示为主,集中展示房县经济社会发展和房县人民的精神状态。雅篇则集中展现房县“经济倍增跨越发展”的华丽蝶变,表演形式以方阵展示、舞蹈、歌曲等节目为主,激励全县人民在新的一年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上午9时,几十支巡游队伍浩浩荡荡、热闹出场,在唐城广场举行开游仪式后,沿房陵大道至武当路进行巡游,全程3公里,沿途百姓自发加入其中,载歌载舞闹新春。
文艺巡游 房县文化和旅游局提供据记载,房县在农历正月十三上街闹春习俗起源于唐代,一直延续至今,是房县必不可少的新年民俗之一。
黄酒文化展示 余国金 摄“对于房县人民来说,每年正月十三是全县人民最热闹的时候,观看了正月十三文艺大巡游,才算过了一个完整的年。”房县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房县是诗经故里,也是“中国诗经文化之乡”。《诗经》编纂者尹吉甫食邑房县、葬于房县。在房县的尹吉甫镇、青峰镇,至今还保留有他的墓冢、墓碑和供奉他的宝堂寺。(完)
【草原宝藏4】史前瓮城——后城咀石城****** 【遗址名片】 龙山时代 距今约4300年-4000年 位于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宏河镇境内 2019-2022内蒙古自治区考古研究院发掘 石城是一种防御、守护。北方地区石城文化与中原地区的夯土城、长江流域的堆土城等,形成早期中国的城市建筑区域体系。 在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黄河边上发现的后城咀石城,距今约4300年—4000年,是一处具备完整防御体系的史前瓮城遗迹,其年代与陕西神木石峁石城遗址同期或略早。 后城咀石城由瓮城、外城、内城构成,是目前内蒙古中南部已知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史前时期石城址,初现龙山时代的“古国”雏形。 目前发掘已经辨明了后城咀石城由双壕沟、内外瓮城以及城墙构成的半月形防御建筑,是我国北方已知最早较为完整的城防体系。 2019年—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考古研究所对后城咀石城进行可考古发掘,累计发掘瓮城面积3000余平方米,揭露城垣、城门、马面、台基、墙垛、壕沟等遗迹二十余处,出土玉刀、玉环、陶鬲、陶瓮等重要文物十余件。 通过对石城瓮城的考古发掘,发现瓮城是由外瓮城、内瓮城构成,外瓮城土坯建造的台基是河套地区龙山时代发现最早的土坯式建筑。连接瓮城内外的地下通道在国内史前时期属首次发现。 这些新的发现对于推进河套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探索河套地区史前聚落与文化的变迁历程,深化龙山时代石城聚落的源流与空间关系研究,探讨中国北方地带史前文化与文明起源研究,以及揭示早期中国的文明基因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价值。 经过对比研究发现,后城咀石城的双重壕沟和半坡遗址、哈民遗址、凌家滩遗址有着相似之处,内外瓮城的空间结构布局方式具有石峁和下塔古城的结构特征,外瓮城发现的土坯垒砌的台基建筑特点与仰韶文化台口类型、良渚文化以及屈家岭文化的土坯建筑特点有共同之处,壕沟内出土的野猪下颌骨可能用于祭祀,与大汶口、龙山、石家河、齐家等考古学文化出土的猪下颌骨功能相同。 内蒙古龙山时代石城作为河套地区早期文明发展进程的重要支撑点之一,历经数十年的探索、研究,厘清了龙山时代石城文化内涵和社会组织结构,同时也进一步挖掘了龙山时代石城在漫长而复杂的文化演变和早期中国形成过程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为研究河套地区龙山时代早期国家框架的形成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考古资料。 后城咀石城遗址。新华网发 后城咀石城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对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证实中华文明延续不断、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发展脉络,丰富中国文化“满天星斗”的区系特征,阐释黄河文化深厚内涵等都具有重要社会价值,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实证材料。 后城咀石城遗址城门发掘目前不过3000多平方米,如果对居住区、墓葬区进行考古发掘,更多考古的信息将揭秘,十分令人神往。 出品人:曹建恩 制片人:王宇天 顾问:孙金松 史料指导:孙金松 李亚新 总监制:李国栋 赵建华 统筹:张瑞锋 侯 俊 刘艳春 王贵兵 监制:郝芳芳 乌兰托娅 策划:徐红梅 编导:徐红梅 文字:徐红梅 解说:刘弘轩 拍摄:何晓东 吴佳明 呼很苏力 剪辑:杨占青 宣发:武杨 页面设计:李新 张瑞娟 出品: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 内蒙古博物院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 [责编:天天中] 阅读剩余全文() |